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光华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25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转发】苏格拉底与孔子 ——两种教育的源头

[复制链接]

23

主题

35

帖子

263

积分

光华小当家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263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10-27 11:38:2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2015-10-22 许锡良

   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,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《论语》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。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与孔子的语录就是最好的标志。
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,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,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,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,环环相扣,永无终止。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,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,不断深入、递进、超越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,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。而在《论语》中,更多的是孔子以布道的形式宣告某种规则,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,而没有呈现思辨的过程,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,更没有留给后人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,只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反复背诵的格言警句。

在苏格拉底那里,教育就是对话、探讨,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。即使强调阅读经典,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,而不是像农民的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。这种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,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。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,学会发现、思考和探究的方法。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,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。一种不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教育,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创造力的。不被理解吸纳的知识,会妨碍正常思考。儿童的见解总是不同于成年人,正是因为,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被知识过多填充。思维能力、思考方法,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在记忆不是太多的地方才能够闪现。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,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。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的警告: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,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在我们的传统中,这样的教育恐怕会被责问:“你究竟是在让孩子干嘛?这不是误人子弟吗?而且弄了半天,连个标准答案都没有。”我们总是害怕不能抓住一些“实在”的东西,总感觉如果学生没有记住与背诵出一些什么东西,那么教育就是空白的。中国古代的私塾几乎只有一种教育方式——捧来“四书”“五经”让学生不加理解地反复背诵,甚至要求倒背如流。这样,教育才算是有了成效,大家才放心。背诵与记忆虽然容易检验出“成果”,但是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其他兴趣与爱好,更容易使他们的好奇天性、思考能力与想像力遭到破坏。

但是,现在仍有人哄抬诵经、国学,背诵、记忆这一套,他们似乎抱定了这样的宗旨:尽快用垃圾将孩子的大脑填满,决不给孩子的生命有片刻喘息的机会。可怜我们的学生生来是为文本而活的,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那里去,其实,真正的教育是把文本引导到学生的生命里去。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,而是无形的过程;不是现成的结论,而是一个问题意识,和探索能力;不是文字上面的那部分,而且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。至今我们仍然未能超越孔子留下的教育方式,从崇拜孔孟、背诵经句、复兴国学,再到崇拜现实中的各种各色的所谓的“教育名人”,把学习当成背诵与记忆,把探索当成简单模仿,把反思与批判看成是“骂人”“吵架”的不和谐之音,把想象看成胡思乱想,把创造看成是捣蛋破坏。天才人物的被扼杀,虽然不是今天才有的,但是,尤其以今天感觉令人痛心疾首。因为,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清问题的症结,也看到了后果的严重性,但依然无法突出重围。我们读书似乎纯粹只是为考试,为了表演,为了在人前展示,为了得到可供呈现的即时效应。而真正的教育是一个过程,你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、感悟与升华才是最重要的。同样经典与知识只有在有利于促进你去发现问题,促进你的思考的时候,这些经典与知识对你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。
苏格拉底还在世的时候,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表现了非凡的创造力,并且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。我们的正统教育往往只培养出“立地书橱”,为前人留下的文字作注疏,既不注重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也不注重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超越。仅有的一点不甘心,也往往必须打着“复古”的旗号,以向古人看齐为准则。今天被频频用以自夸的“四大发明”几乎都与正统教育无关。这里最关键的一点,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教育似乎并未为个体蓬勃的好奇心、想象力、创造力和理性建构能力留下发展的空间。(作者许锡良系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)
本文刊于《读写月报 新教育》杂志2008年第10期。转载请注明:

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


欧提德谟斯:苏格拉底,请问什么是善行?
苏格拉底:盗窃、欺骗、把人当奴隶贩卖,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?
欧提德谟斯:是恶行。
苏格拉底:欺骗敌人是恶行吗?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?
欧提德谟斯:这是善行。不过,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。
苏格拉底:照你说,盗窃对朋友是恶行。但是,如果朋友要自杀,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,这是恶行吗?
欧提德谟斯:是善行。
苏格拉底: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,可是,在战争中,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,对士兵说,援军就要到了。但实际上并无援军,这种欺骗是恶行吗?
欧提德谟斯:这是善行。
欧提德谟斯陷入了苦思与混乱之中。
孔子:(心想)结果到最后他弟子也没明白什么是善行,他的弟子真可怜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颜渊问仁。
孔子:克己复礼。
颜渊:那具体要怎么做?
孔子: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为。
颜渊陷入了苦学之中。
苏格拉底:(心想)不去思考而从故纸堆中找答案,他的弟子就什么都不敢想了,他的弟子真可怜。
孔子:这孩子脑子聪明,就算让他去翻书,他自己也是会思考的,你懂个屁!
苏格拉底: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!Σ(゚д゚;)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孔子教书的时候,会带着弟子做社会实践,周游列国。不过经常被追着打。
苏格拉底教育年轻人时,有时会把他们的头按在水里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孔子年轻的时候地位很低,什么活都干过。后来发达了,就一边教弟子,一边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。
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参过军。后来出名了,就一心一意教弟子,喜欢在广场上溜达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苏格拉底:孔子孔子,我们来辩论“如何才能称得上仁”吧!
孔子:平时没事就爱辩论找茬的,肯定不是仁。
苏格拉底: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孔子优秀的弟子一般充满了使命感,并坚信自己找到了道。
苏格拉底优秀的弟子一般充满了疑惑,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真理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孔子很尊敬苏格拉底,因为苏格拉底很有智慧。但他认为,苏格拉底的思想始终曲高和寡,在实际中没有用处,只会弄乱国家,造成人民思想的混乱。但苏格拉底不同意,因为他自己本身不愿从政。他只是出于一个老师的考虑这样做。
苏格拉底对孔子很不以为然,他认为愚人虽愚,却是张白纸,还可以画出无限可能的作品,孔子却已经被上满了色彩,无法装下更多东西了。但孔子不同意,他认为自己还是谦虚的,能接受不同的意见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孔子的后人很爱戴他,并把他奉为圣人,相信他的道,并发展他的道。
苏格拉底的后人很爱戴他,但他们一直在质疑自己的老师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很久之后。
孔子之后的中国,一直被他的后人的理念所守护。他们团结,他们极具正义感,他们相信起点是正确的,只是需要更加完美的方法。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朝代,中国文明一直绵延至今,从未断绝,也从未超越。
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,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黑暗时期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的后人们苟延残喘,互相批驳,推翻前人,只相信自由思考。他们没有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。他们一直在质疑,一直在寻找更深、更遥远的起点。最后,他们迎来了黎明的曙光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选编自知乎网站。



分享到: 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光华网(备案) ( 京ICP备05005770号-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476号  

GMT+8, 2024-5-3 19:18 , Processed in 0.24848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